前段時間,有篇文章《金融租賃的利差生意還能維持多久》,文章內容和觀點不表,類似問題,不止金融租賃面對,所有以借貸息差為生的機構都面對,借標題,簡單聊聊,金融機構,除了息差之外,還能賺什么。
聚焦金融機構轉型,覆蓋供應鏈金融(數據金融,交易金融和物的金融)和金融供應鏈(助貸,資管,金融科技和開放銀行)。
一、金融息差生意的來源
金融息差的生意,可以從對外和對內兩個維度來考量,對外看終端客戶定價和融資成本之差,對內看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的控制。限于篇幅,對內邏輯找機會再展開。本部分,僅探討對外邏輯。
對外邏輯,根據終端客戶和融資成本定價,客戶定價越高,融資成本越低,則毛息差越大。
客戶定價高,拼的是市場化能力,找到被錯配的低風險行業和客戶,或是藝高人膽大,火中取栗,又能全身而退。融資成本低,拼的是資產配置和管理能力,是,也不是,因為信貸的生意是一個穿越周期,只能進,不能退的生意,所以,最終拼的是所有制信仰和牌照信仰。
綜上,最高的金融息差,來源于具備市場化能力的高等級信用主體,打個比方,就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,還智商、情商雙高,還謙卑,勤奮和努力。這種機構是金融息差生意的王者。
但這畢竟是少數,大部分是有能力沒背景,或者有背景沒能力,相應的,能夠在金融息差這門生意上賺錢,靠的就是能力強(客戶定價高),或者背景強(再融資成本低)。但不是所有機構,都能夠在這兩個象限中高枕無憂,就如同當下的經濟環境一樣,一不小心,中產階級就會滑落階層,不斷下流。
于是,下流群體開始增多,即手藝差(高風險低收益),背景不強或是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,就會進入客戶定價和融資成本雙升的局面,像極了“通貨膨脹”。又或者,進入客戶群上移,定價下降,規模收縮的局面,你以本心待明月,奈何明月照溝渠,伴隨息差收窄,股東和金融機構并沒有耐心等待你的修復,信心崩塌,又像極了“通縮”。能夠從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中,沖出來的,都是英雄,但英雄,終歸還是少數。
所以,金融息差生意的本質,是一門牌照生意,主體和牌照信仰,是第一位的。如果沒有,只能靠手藝吃飯,穿越多個周期,而屹立不倒,能依托手藝立足者,少之又少。
而當下的局面,我更愿意稱之為“均值回歸”,在增量市場不再的情況下,大家拼存量市場的背景下,真真的是,刺刀見紅,刀刀見血。最終,將留下真正的富二代和真正的手藝人。
二、息差之外的生意路徑
言歸正傳,我們還是回到文章的主題,息差之外的生意路徑,有沒有,怎么走。
我們首先要非常清晰的達成一個共識,從發達經濟體過往的發展規律中看,金融息差都是不斷下降的,直到降無可降。即,息差之外的生意,不是我們愿不愿意和能不能夠的問題,而是必須直面和做好準備的。
這是所有高速發展經濟體,在降速換擋,從追求體量轉向追求質量的過程中,都要面對的問題,而這個問題,預計最早5年,最晚不超過10年,就會橫亙在我們面前。
對于融資租賃行業來說,似乎路徑還將會更多,畢竟,在國外,從來沒有把融資租賃行業視同為持牌金融生意,只不過,過去20年,金融自由化,所帶來的的影子銀行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,從業人員裝鴕鳥和牽強附會罷了。
從路徑上講,無外乎兩條,即圍繞設備,圍繞客戶。下面,簡單展開說說。
三、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
回歸本源,回歸設備融資,做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,即從設備融資租賃切入,圍繞特定設備類型,拓展到集采,二手,備品配件,維保,經營性租賃等。車輛領域的租賃運營,設備領域的經營性租賃。
核心在于設備選擇,畢竟不是所有設備都適合,同時,也不適合泛品類去展開,因為設備的差異化和專業性區別很大。
已知跑出來的企業也很多,比如這兩天港股上市的易點租(辦公設備)和宏信建發(高空車),比如從創業板,科創板接連鎩羽而歸,轉戰港股的弗朗斯(叉車)。比如“為商用車而生”的獅橋,在做了金融,做了運營(大車隊)后,進一步延伸到了制造生產(deepway),并在日前交付了第一批車,而原有的金融業務,反倒在商用車之外,嘗試多點突圍。
由此所帶來的,是估值倍數和市盈率的不斷提升,從金融屬性的6倍,到經營性租賃的12倍,再到生產制造領域的20倍,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之路,就是“祛金融,深入產業”之路,錢是越賺越辛苦,但好在,越來越不靠信仰,估值越來越高,也越來越符合國家指引的方向。
四、產業客戶全產品服務
回歸實體,回歸產業客戶,做產業客戶全產品服務,即以產業客戶為基礎,以新機采購融資切入,不斷拓展到回租(補充流動資金),保理等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,甚至進一步延展到股權投資,通過股債聯動,進一步加深對產業客戶的服務縱深,提高單客戶回報。
核心在于產業縱深的挖掘,產品矩陣的建設。不同產業,差異極大,金融是最大公約數,越縱深,專業性要求越高,壁壘也越強。但好在,給錢,這個活,是最容易撬開客戶的大門,粘性夠強,但弊端在于,頻次太低,如何破局,需要深入產業找痛點。
這條路目前還比較新,少有人走,跑出來的也寥寥,有探索,但未見終章,比如遠東當年,在印刷等多個產業鏈條上的縱深延展。比如多家租賃公司在光伏領域和新能源領域,項目公司設立,以及股權投資的參與。比如中關村租賃,早已將股債聯動的標簽,牢牢貼上。
如果真到那一步,是不是融資租賃,已經不重要了。
于是,孔總當年那句,“做租賃是為了消滅租賃”,是不是猶言在耳,振聾發聵。
是的,當我們,看著金融生意的光鮮,看著息差生意的暴利,全力以赴的去擁抱監管,擁抱牌照的時候;剡^頭來,是不是發現,我們其實丟掉了這個行業,最寶貴的東西。那就是,跟實體經濟的天然連接,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,所帶來的的潛在機會。而正是這些潛在的機會,使得我們,有更大的可能性,超越牌照的束縛,逆天改命。
五、最后的話
融資租賃行業從業也有10年以上,回顧過往,也算經歷了整個行業從上升,到繁榮頂點,再到下滑內卷的當下。
行業層面,從早期的建筑施工,政府平臺,到制造加工,再到車輛零售,小微普惠,也是項目金額從2個億到20萬的變遷。
交易結構層面,從當年核設備發票,付款底單和購買合同,算凈值做租賃的時代,到后面的按原值確認租賃物件,再到列清單抽查發票,再到考慮購置稅,保險融不融。
業務類型層面,從傳統的融資租賃,到股權投資,再到項目投資(BT,BOT和PPP),再到經營性租賃,再到金融科技。
崗位層面,從風控,到運營,到業務,再到從0到1,完整經歷。
各種都經歷過,就愈發覺得,初心寶貴。
即,融資租賃從業者,作為離產業實體最近的群體,理應得到更高的尊重。融資租賃行業,作為離產業實體最近的金融機構,理應能有更多的破局機會。
所以,回歸本源(設備),回歸實體(產業客戶),終將守得云開見月明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與各位從業者,共勉!